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,仅有两人达到科举考试的巅峰——六首状元,他们背后的故事,诠释了天才与毅力的双重奏歌。
在中国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,产生了500多位状元,但只有两人达到了科举考试的巅峰——"六首状元",他们是明朝的黄观和清朝的钱棨(音“起”)。
"六首状元"意味着从科举的起点到终点,每一场考试都是第一名: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这需要超凡的才智、稳定的发挥和难得的运气,堪称中国古代考试史上的"灭霸"级成就。
一、六首概念:科举金字塔的极致巅峰
"六首状元"指的是在科举制度的所有层级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的考生。具体包括:
1. 县试:由知县主持的基层考试,第一名称为"案首"。
2. 府试:在府级范围内进行的考试,由知府主持,第一名也称为"案首"。
3. 院试:由各省学政(提督学院)主持的考试,第一名仍称"案首"。通过院试后即成为秀才。
4. 乡试: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,第一名称为"解元"。考中者为举人。
5. 会试:在京城举行的中央考试,由各省举人参加,第一名称为"会元"。
6. 殿试: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考试,第一名称为"状元"(亦称"殿元")。
连中三元(解元、会元、状元)已经极为困难,历史上仅有17人(一说18人)达成这一成就。而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县试、府试、院试三个"案首",成就"六首"荣耀,更是难上加难。
二、比例计算:千年科举的稀有现象
根据历史记载,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(605年)开始,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废止,共经历了1300年时间。
在这期间,产生的状元总数说法不一,有357名、504名、592名(包括各种小政权)等不同说法。我们取一个中间值,大约500位状元。
如此算来,六首状元仅占状元总数的:
(2/500)*100%=0.4%
即使按照最多的状元总数(592人)计算,这一比例也仅为:
(2/592)*100%=0.34%
无论哪种计算方式,六首状元都堪称千年一遇的奇迹。
三、黄观传奇:一气呵成的科举神话
黄观(1364-1402),字澜伯,又字尚宾,池州府贵池县(今安徽省池州市)人。
他原本随母姓许,因其父入赘许家,直到洪武二十九年才恢复黄姓。
黄观的科举之路堪称完美风暴:
·洪武十五年(1382年):参加贵池县县试,被县令胡伯贤圈为案首。
·同年四月:参加池州府府试,再获案首。
·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:参加院试,又获案首,集齐"小三元"。
·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:以贡生入太学,同年八月在南京参加乡试,中"解元"。
·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:参加会试,中"会元";随后在殿试中,以《御戎策》深得朱元璋赏识,被钦点为"状元"。
黄观在策论中提出“屯兵塞上,且耕且守,来则拒之,去则防之”的国防方略,深合朱元璋心意。至此,27岁的黄观完成了六场考试全部第一的壮举,时人赞誉他“三元天下有,六首世间无”。
四、钱棨之路:屡败屡战的坚韧之歌
钱棨(1734-1799),原名起,后因避唐代诗人钱起同名而改名“棨”,字振威,号湘舲,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。
与黄观的一气呵成不同,钱棨的科举之路异常坎坷:
·早年多次参加童试,屡次落榜。
·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:32岁时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员,成为长洲县秀才的"案首"。
·随后参加乡试:六进考场,六次落榜。
·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:才在多番努力后中得乡试"解元"。
·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:参加会试,夺"会元";殿试中,乾隆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文卷,亲点其为状元。
这样,47岁的钱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位"六首状元"。他也是清朝第一位"连中三元"者。乾隆皇帝还特意作《御制三元诗》庆贺钱棨的出现。
五、人生结局:忠烈与善终的两种命运
黄观:忠烈殉节,家族罹难
黄观在官场上仕途亨通,六年升七级,堪称火箭式干部:
- 中状元后,授翰林院修撰(从六品)
- 洪武二十九年(1396年):升任礼部右侍郎(正三品)
- 建文帝即位后,黄观改任右侍中,参与重要国事决策
在"靖难之役"中,黄观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,反对朱棣。当燕军攻破南京时,黄观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勤王之师。得知南京陷落,建文帝失踪,黄观身着朝服,向东方拜别,投江自尽。
朱棣对黄观极为仇恨,将其列为"奸臣"第六名,削去其状元名号,追捕其家人。黄观的妻子翁氏带着两个女儿及家属十人,跳桥殉节。黄观家族遭受严重迫害,直到万历年间才得以平反,补谥"文贞"。
钱棨:宦海沉浮,终得善终
钱棨中状元后,授翰林院修撰,此后历任多种官职。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不顺畅:
- 曾因得罪和珅而被罢官留任
- 直到嘉庆即位,和珅倒台后,钱棨才再次得到重用
- 嘉庆四年(1799年):钱棨卒于任上,享年65岁,算是善终
钱棨为官正直清廉,拒绝趋附和珅集团,展现出士人的气节。江苏的"三元坊"就是乾隆为钱棨而建的。
六、历史启示:才智与气节的双重奏歌
两位六首状元的人生故事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:
1. 天才与毅力的双重价值:黄观的一气呵成展现了天赋的力量,而钱棨的屡败屡战则彰显了毅力的价值。无论天赋如何,坚持才是成功的共同钥匙。
2. 考试能力与政治智慧:卓越的考试能力并不等同于政治智慧和在乱世中生存的能力。黄观的悲剧结局提醒我们,现实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超过考场。
3. 气节与生命价值的抉择:黄观选择忠君殉节,体现了传统士大夫"文死谏"的气节;钱棨在官场中的坚守原则,同样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品格坚守。
4. 历史记忆的复杂性:朱棣试图抹去黄观的历史痕迹,但后世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名誉。说明历史有其自身的公正性,权力可以暂时篡改记录,但无法永远掩盖真相。
晟红网-实力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怎么玩-股票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