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把蜀汉五虎将吹得跟天神似的,刘关张赵马黄一个个都是“万人敌”,仿佛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横扫曹魏。但翻开正史《三国志》你会发现,曹魏群臣根本不买这账——在他们眼里,蜀汉就是个偏安西南的小国,所谓“五虎将”不过是内部自封的噱头,真正能称得上“名将”的,只有关羽一个人。
这不是瞎猜,《三国志》里写得明明白白:“众议咸云:蜀,小国耳,名将唯关羽。关羽死军破,国内忧惧,无缘复出。”这句话是公元220年左右,曹丕刚继位时曹魏朝廷议会上的共识,“众议咸云”四个字说明,当时曹休、曹真、华歆、王朗这些曹魏核心大臣,没一个不这么想的。在他们看来,蜀汉这地方,除了关羽能打,其他将领都是小啰啰;关羽一死,蜀汉连能拿得出手的带兵的人都没有了。
一、为什么曹魏群臣只认关羽是名将?因为他真把曹魏打疼了
曹魏群臣不是瞎瞧不起人,能让他们服的,得是真刀真枪把他们打怕的人。关羽就是唯一一个做到这一点的蜀汉将领。
关羽的“名场面”是什么?不是温酒斩华雄(那是小说编的),不是过五关斩六将(也是编的),而是襄樊之战+水淹七军。这一仗,关羽可是真真正正打中了曹魏的“七寸”,把曹魏打疼了、打怕了。
公元219年,关羽从荆州出兵,包围了曹魏的襄樊二城(今湖北襄阳、樊城)。曹魏派大将于禁率七军(约三万兵力)救援,结果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,放水淹了七军,生擒于禁,斩杀庞德,一口气歼灭了三万曹军。这是什么概念?要知道,当时蜀汉全国兵力也就十万左右,关羽一仗就灭了曹魏三万精锐,这可是蜀汉将领里绝无仅有的战绩。
这一仗的影响有多大?《三国志》里说“威震华夏”,曹操都吓得差点迁都,怕关羽顺着汉水打过来,直接端了许都(曹魏当时的都城)。要不是后来孙权偷袭荆州,关羽腹背受敌,这一仗说不定能改变三国格局。
对比一下其他“五虎将”的战绩,你就知道为什么曹魏群臣只认关羽了:
张飞:长坂桥怒吼确实有名,但那其实是刘备败逃时,张飞带二十骑断后,对着曹军喊“身是张益德也,可来共决死”,曹军没敢追。说白了,这就是逃跑时发了顿脾气,没真打起来,更没造成实质性伤害;赵云:七进七出长坂坡也够英勇,但本质上是刘备败逃时,赵云回去找刘禅,虽然把刘禅和甘夫人带出来了,但也就是“成功逃跑”,没杀敌多少,更没打赢仗;黄忠:斩杀夏侯渊是他的高光时刻,但这是汉中之战里的偷袭得手——夏侯渊在定军山防守,黄忠趁他不备冲上去砍了他,但汉中之战最后是曹操主动撤退,不是蜀汉完胜,所以曹魏没把这当回事;马超:号称带了十万关中联军反曹操,结果被曹操用离间计搞散了,后来投靠张鲁,再投刘备,没打什么像样的仗,在曹魏眼里就是个“丧家之犬”。
所以对曹魏群臣来说,真正让他们“怕过”的蜀汉将领,只有关羽。其他四个“五虎将”,要么是逃跑时的插曲,要么是偷袭得手,要么是败军之将,根本没对曹魏造成真正的威胁。用曹魏群臣的话说就是:“别的蜀汉将领,我们根本不放在眼里。”
二、蜀汉为什么被曹魏视为“小国”?人口和资源不会说谎
曹魏群臣说“蜀,小国耳”,不是故意贬低,而是事实。古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,最核心的指标就是人口和资源,而蜀汉在这两方面,和曹魏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先看人口。根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曹魏灭亡时(公元265年)有443万人口,而蜀汉灭亡时(公元263年)只有94万人口——曹魏的人口是蜀汉的5倍多!要知道,古代打仗靠的就是人口,人口多意味着兵源足、粮食多、劳动力多。蜀汉就这么点人,能养多少兵?能打多大的仗?在曹魏眼里,这就是个“小国家”,跟现在我们说“日本是岛国”差不多,自带一种“没多大本事”的认知。
再看资源。古代中国的经济、文化中心都在中原(今河南、河北、山东一带),这里土地肥沃、交通便利、物产丰富。而蜀汉偏居西南,主要地盘是益州(今四川、重庆一带),虽然有成都平原,但比起中原来说,还是太偏远、太贫瘠了。比如,曹魏有洛阳、许昌这样的大都市,蜀汉只有成都一个像样的城市;曹魏有中原的粮食产量,蜀汉得靠都江堰灌溉才能种点粮食;曹魏有四通八达的交通,蜀汉得翻山越岭才能出门。这些差距,曹魏群臣都看在眼里,所以他们觉得蜀汉“偏安一隅”,成不了大气候。
三、诸葛亮北伐的“意外”:曹魏对蜀汉的轻视到了什么程度
曹魏对蜀汉的轻视,不仅体现在对“五虎将”的看法上,连诸葛亮这样的“千古名相”,他们都瞧不起。
诸葛亮第一次北伐(公元228年)时,曹魏的反应简直能用“震惊”来形容。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叛魏应诸葛亮,关中响震。”什么意思?诸葛亮从汉中出兵,攻打曹魏的南安(今甘肃陇西)、天水(今甘肃甘谷)、安定(今甘肃镇原)三郡,结果这三个郡直接背叛曹魏,投靠了诸葛亮,整个关中地区都震动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曹魏群臣根本没想到诸葛亮会带兵打仗!在他们眼里,诸葛亮就是个“文官”,只会搞搞后勤、出出主意,怎么敢带兵北伐?比如,曹叡(曹魏第二任皇帝)当时就说:“诸葛亮向来是个书生,怎么会用兵?”满朝文臣也都认为:“蜀汉那么小,诸葛亮怎么敢出来打我们?”结果诸葛亮一来,三郡投降,关中震动,曹魏群臣都吓傻了——他们根本没准备,因为他们从来没把蜀汉当回事。
这其实是曹魏对蜀汉轻视的延续。他们觉得,蜀汉是“小国”,关羽死了之后没人能打,诸葛亮是“文官”,不会带兵,所以根本没把蜀汉放在眼里。直到诸葛亮北伐,他们才突然发现:“哦,原来蜀汉还有点本事?”但即便如此,曹魏还是没把蜀汉当成主要威胁,因为他们觉得“小国”再怎么蹦跶,也翻不了天。
四、回到最初的问题:曹魏群臣的看法对吗?
其实,曹魏群臣的看法是符合当时实际的。
从战绩来说,关羽确实是蜀汉将领里最能打的。他的襄樊之战,歼灭三万曹军,威震华夏,这是其他“五虎将”都没做到的;从国力来说,蜀汉的人口和资源确实比曹魏弱很多,是个“小国”;从曹魏的认知来说,他们对蜀汉的轻视,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的,不是凭空捏造的。
当然,《三国演义》把蜀汉五虎将捧得很高,那是因为小说是以蜀汉为主角,需要塑造英雄形象。但正史就是正史,得讲事实。曹魏群臣眼里的蜀汉,就是个“小国”,只有关羽算“名将”。这不是贬低蜀汉,而是历史的真实面貌。
结语:历史的另一面
我们读历史,往往会被小说或电视剧影响,觉得蜀汉五虎将个个都是“战神”,曹魏都是“反派”。但翻开正史,你会发现,历史的另一面更真实:曹魏群臣眼里的蜀汉,是个“小国”,只有关羽能打;其他“五虎将”,在曹魏眼里根本不算什么;诸葛亮北伐,是曹魏没想到的“意外”。
这不是说蜀汉不好,而是说,历史是复杂的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。曹魏群臣的看法,是基于他们的立场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的,我们应该客观看待,而不是被小说里的“主角光环”遮住眼睛。
就像关羽,虽然在曹魏眼里是“唯一的名将”,但他最终还是败在了孙权和曹操的联合之下;蜀汉虽然是“小国”,但也坚持了四十多年,直到公元263年才灭亡。这就是历史的魅力——它不完美,但很真实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晟红网-实力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怎么玩-股票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